山东演艺集团-尊龙凯时官网

厚德载物

发布时间:2022-11-10 作者:潘志宏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教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博士、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委党校研究基地研究员 来源:学习强国

 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反复提到“德”的问题,在第八章第三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中,着力强调“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对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性。


厚德载物包含“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宽以待人、反求诸己”宽恕态度、“贵柔守雌、上善若水”柔和品质,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内容相吻合。自古至今,“厚德载物”被尊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准则和信念,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部分,与“自强不息”一同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厚德载物”一词,出自《周易·坤卦·大象传》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周易》中,坤卦象征着大地。意思是广大无垠的大地包含着安静柔顺的美德,君子从中能够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要向大地生育、包容和承载万物的美德学习,从而修养自己的道德。“坤”为地之德,《说卦》云:“坤,顺也。”引申为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使万物各遂其生。大地的美德深厚,它能够滋养万物、承顺天道,使天地相合、阴阳相生,所以大地之德广大无边。厚德载物,既是对大地承载万物之德的形容,也是对中国古代圣贤之德的描述。


厚德载物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对宽广包容、安静柔和的美好道德理想的探求。作为天地之间的个体,应当取法于大地,不以个人得失为意,包容万物和他人。包容就是要能够接受与自己不同的看法、特点、情况,宽恕就是原谅别人的失误、过错、问题,柔和就是要柔顺、平和、谦逊。所以,包容是一种大度,宽恕是一种境界,柔和是一种智慧。


“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厚德载物,体现着“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包容,这也是君子所具有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非大丈夫不能有此度量。”君子之度量,如同大海一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之所以伟大,还在于它能容纳各种不同的事物。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蕴含着对待不同事物的开放包容态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立,国家纷争,各国差异较大。“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就是要承认彼此差异、容纳各种不同、避免产生冲突,正如孟子所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万事万物,千差万别,这正是客观世界的真实样子与自然规律,我们应当接受和容纳这种不同,学会容纳不同事物。


春秋时期,齐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着车赶来。齐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只不过是相同而已,怎么能说是和谐呢?”晏子批评梁丘据,认为他只是能同而不能和。国君认为可以的,梁丘据也认为可以;国君说不行的,梁丘据也说不行。于是,晏子打个比喻说:“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同之不可也如是”。“和”与“同”差异很大,虽然看起来很相似,实际上大不相同。


中国人主张“和而不同”。在承认并包容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应当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礼记·中庸》指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天地万物一同发育而互不危害,各种行为准则能同时进行而互不矛盾,小的德行像河川一样到处流淌,大的德行像天地一样化育万物,这就是天地伟大的原因。宇宙和自然的包容特质即是厚德。在国际关系中同样如此,各个国家都不尽相同,可能存在分歧矛盾,但是世界正是因为不同和差异,才会如此丰富多彩,“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认识到各自的不同,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才能包容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具有“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包容开放精神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及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意义重大。


“宽以待人、反求诸己”的宽恕态度


厚德载物,表现在“宽以待人、反求诸己”的宽恕态度。宽以待人就是要以宽宏大度的态度来对待和宽恕别人。《论语》中关于“恕”的论述,既有忠恕之意,也有宽恕的内涵。如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认为孔子一以贯之的道,其实就是“忠”和“恕”罢了,即孔子所倡导“仁”的两个层面。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又强调了“恕”是可以毕生去实践和努力的道德品质,其中“恕”的内涵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方法在于推己及人,即“因己之不欲,推以知人之不欲”,展现了基于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宽恕精神。


中国古人对“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颇为推崇。如果说宽恕和原谅他的过错是一个层次,那么反求诸己、看到别人的问题能够反省自身的问题,就是更高的层次。孔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就包含多责备反思自己的问题,而宽容别人的意思,如此才能远离怨恨。孔子还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君子反求自己,小人苛求他人。孟子也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凡是行为遇到问题,不能达到目标的,首先要返回自身寻找问题,而不是向外求全责备。自身的德行端正,天下之人自然会归服。反求诸己是更高的水平境界,也是古代圣贤君子对心性修养的具体践行。


在当今国际社会中,中国始终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展现出宽以待人、友好包容的大国形象。另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实质上与反求诸己的思想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就是要通过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的手段,以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


“贵柔守雌、上善若水”的柔和品质


厚德载物,具有“贵柔守雌、上善若水”的柔和品质。道家认为大道有慈柔谦卑的德性,世人应遵循大道的规律和特点,以追求永恒质朴的厚德。《老子》讲:“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现同“溪”)。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圣人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所以众德交归,如同溪涧一样卑下。因此,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就像恢复到婴儿般纯真质朴的状态。在这里,老子将婴儿视作“柔”的象征,如“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认为大道如同“婴儿”“赤子”一般柔弱,只有道德宽厚的人才能拥有柔和的品质。他还提出了“三宝”,即“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体现对贵柔守雌的高度重视,及柔和品质的深刻思考。


上善若水,是和平不争的美德。道家赞赏水的德性与品质,认为水的谦虚不争之德接近于大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善之德,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于众人都厌恶的位置,所以最接近于“道”。而且,“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是水又能以柔克刚,水滴穿石,攻坚克强,无往不胜。《庄子》也说:“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水的清净、平等、柔和的本性,即是厚德的表现。


在国际关系中,中国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道路,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作出巨大贡献。道家思想中“贵柔守雌、上善若水”的柔和品质,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精神高度契合,为世界提供了和平发展的新典范。深入挖掘与提炼厚德载物中的和平价值理念,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厚德载物”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代表。在中国历史上,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无不基于对“德”的不懈追求,并逐步形成包容、宽恕、柔和的厚德。中国共产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厚德载物的丰富精神文化内涵,并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厚德载物观念融入公民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其实质就是要加强公民思想道德的建设,坚持以德治国的发展理念,树立立德为本、以德为先的道德观,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深入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分割线
尊龙凯时平台 copyright 2021 尊龙凯时平台的版权所有 © 山东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鲁icp备05051451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