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文化先行 建设“一带一路”
发布时间:2014-05-12 作者: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最近,习主席在访欧时进一步指出,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让亚欧大陆上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人们携起手来,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建设“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应当坚持文化先行,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
一、建设“一带一路”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2000多年前,中国汉代张骞出使中亚,开辟出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随着古代航海业的不断发展,中外之间的海上贸易运输日益兴起,逐渐形成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欧亚非各国之间商业贸易的通道,更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正是在丝绸之路的引领推动下,世界开始了解中国,中国开始影响世界。丝绸之路在推动东西方思想交流、文化交融,全球经济一体化、人类文明多样化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设“一带一路”,是我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建设“一带一路”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间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但局部动荡频繁发生,各类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影响人类社会存续发展。这些问题和挑战,各国都无法单独应对,只有携手合作才能共创未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在这一构想中,中亚、俄罗斯、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是优先方向,中东和东非国家是交会之地,欧洲、独联体和非洲部分国家从长远看也可融入合作。这一构想充分彰显了中国开明开放的精神风貌和互利共赢的合作态度,有助于中国同沿线国家一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建设“一带一路”将为沿线各国发展提供新机遇。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结束,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贸易、投资格局和资金流向酝酿深刻变化,亚欧各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经济发展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和挑战。“一带一路”将成为横跨中西、连接欧亚的经济纽带,实现各国以经济合作为重要内容的区域大合作,以点带面,从线到片,使区域内各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带动沿线国家经济转型和发展。
建设“一带一路”是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需要。欧亚地区是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地带,由于其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各大国都非常重视在此扩大影响。近年来,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三股势力”在欧亚地区活动日益猖獗。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相关国家仍存在一些领海、岛屿和海洋权益争议,海盗等各类海上犯罪活动也不同程度存在。这些因素不利于维护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建设“一带一路”,有助于各国通过合作来促进共同安全,有效管控分歧和争端,推动各国的协调与和谐,使沿线国家成为和睦相处的好邻居、同舟共济的好朋友、休戚与共的好伙伴。
二、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建设“一带一路”的题中应有之义
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我们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要积极发挥文化的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加强各国、各领域、各阶层、各宗教信仰的交流交往,努力实现沿线各国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
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促进不同文明的发展。古丝绸之路既是一条通商互信之路、经济合作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对话之路。古代中国许多物质文化和发明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促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这两条通道所展现的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号,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夯实我国同沿线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各国间的关系发展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化交流的“软”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宗教不同,只有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让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近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形式越来越新、内容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中国与沿线大部分国家都签署了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及执行计划,高层交往密切,民间交流频繁,合作内容丰富,与不少沿线国家都互办过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周和旅游推介活动等,在不同国家多次举办了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我们要立足现有基础,打造新模式、探索新机制,深入开展与沿线国家的文化艺术、科学教育、体育旅游、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密切中国人民同沿线各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夯实我国同这些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文化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我们要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做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的前景对接起来,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把握机遇、尊重规律,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中国一直高度重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有为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有力配合了我整体外交大局。我们要结合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契机,发挥“人文先行”的优势,制定规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进一步推动中国同沿线国家的全方位、多领域交流合作。
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推动政府间文化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我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稳定和牢固的官方文化交流平台;与上合组织、东盟、阿拉伯国家联盟等多个组织成员国及中东欧地区建立了人文合作委员会、文化联委会机制,这是我们今后可以进一步借重的重要基础。未来,我们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制定政府文化交流的中长期战略规划,落实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年度执行计划,视情况在相关计划中纳入共建“丝绸之路”的内容,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同时,要注意发挥上合组织、东盟“10 1”、中阿合作论坛等现有机制的作用,丰富现有机制框架下的人文合作内容。
发挥现有丝路品牌工作成果优势,精心打造新的文化交流品牌。长期以来,我们在境内外举办了多个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化交流合作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要依托现有成果和品牌,统筹现有项目资源,打造新的文化交流品牌,深化“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活动,与沿线国家联合举办“丝绸之路艺术节”,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论坛、展览、演出活动。要继续挖掘古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围绕“文化新丝路”的主题,联合译介、出版相关书籍,拍摄、播放有关影视片。注重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手段,通过音乐、演出、动漫、网游等文化产品,传承古丝绸之路精神,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要注意发挥我驻外使领馆文化处(组)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中国文化中心的全局布局,抓紧就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设新的文化中心进行合理安排,加大文物修复、文博设施建设、艺术人才培训等对外文化软援助的力度。
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建设“一带一路”的合力。要积极发挥中西部省区的独特作用。由于特殊的地缘地位,我国广大中西部省区在建设“一带一路”进程中有着特殊的历史、人文优势,我们要在国家总体外交政策的指引下,支持中西部省区制定有关规划,加大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塔吉克语、乌兹别克语等多个语种的广播、影视、游戏节目的投入制作,向沿线国家传播和推介中国文化。中西部各省区也应当以积极有为的姿态,发挥文化桥头堡作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要积极发挥市场主体性作用,调动各类文化企业的积极性,分国家、分地区制定对外文化交流贸易政策,推动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产业合作。要充分挖掘“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遗产,引导和动员民间力量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支持沿线有关国家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智库的作用,群策群力,通过定期召开研讨会、分专题开展调研等形式,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历史赋予重托,奋斗创造未来。我们要深入发挥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扎实做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作者: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蔡武)
一、建设“一带一路”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2000多年前,中国汉代张骞出使中亚,开辟出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随着古代航海业的不断发展,中外之间的海上贸易运输日益兴起,逐渐形成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欧亚非各国之间商业贸易的通道,更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正是在丝绸之路的引领推动下,世界开始了解中国,中国开始影响世界。丝绸之路在推动东西方思想交流、文化交融,全球经济一体化、人类文明多样化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设“一带一路”,是我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建设“一带一路”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间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但局部动荡频繁发生,各类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影响人类社会存续发展。这些问题和挑战,各国都无法单独应对,只有携手合作才能共创未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在这一构想中,中亚、俄罗斯、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是优先方向,中东和东非国家是交会之地,欧洲、独联体和非洲部分国家从长远看也可融入合作。这一构想充分彰显了中国开明开放的精神风貌和互利共赢的合作态度,有助于中国同沿线国家一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建设“一带一路”将为沿线各国发展提供新机遇。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结束,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贸易、投资格局和资金流向酝酿深刻变化,亚欧各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经济发展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和挑战。“一带一路”将成为横跨中西、连接欧亚的经济纽带,实现各国以经济合作为重要内容的区域大合作,以点带面,从线到片,使区域内各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带动沿线国家经济转型和发展。
建设“一带一路”是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需要。欧亚地区是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地带,由于其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各大国都非常重视在此扩大影响。近年来,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三股势力”在欧亚地区活动日益猖獗。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相关国家仍存在一些领海、岛屿和海洋权益争议,海盗等各类海上犯罪活动也不同程度存在。这些因素不利于维护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建设“一带一路”,有助于各国通过合作来促进共同安全,有效管控分歧和争端,推动各国的协调与和谐,使沿线国家成为和睦相处的好邻居、同舟共济的好朋友、休戚与共的好伙伴。
二、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建设“一带一路”的题中应有之义
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我们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要积极发挥文化的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加强各国、各领域、各阶层、各宗教信仰的交流交往,努力实现沿线各国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
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促进不同文明的发展。古丝绸之路既是一条通商互信之路、经济合作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对话之路。古代中国许多物质文化和发明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促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这两条通道所展现的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号,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夯实我国同沿线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各国间的关系发展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化交流的“软”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历史文化宗教不同,只有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让各国人民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近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形式越来越新、内容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中国与沿线大部分国家都签署了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及执行计划,高层交往密切,民间交流频繁,合作内容丰富,与不少沿线国家都互办过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周和旅游推介活动等,在不同国家多次举办了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我们要立足现有基础,打造新模式、探索新机制,深入开展与沿线国家的文化艺术、科学教育、体育旅游、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密切中国人民同沿线各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夯实我国同这些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文化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我们要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做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的前景对接起来,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把握机遇、尊重规律,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中国一直高度重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有为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有力配合了我整体外交大局。我们要结合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契机,发挥“人文先行”的优势,制定规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进一步推动中国同沿线国家的全方位、多领域交流合作。
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推动政府间文化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我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稳定和牢固的官方文化交流平台;与上合组织、东盟、阿拉伯国家联盟等多个组织成员国及中东欧地区建立了人文合作委员会、文化联委会机制,这是我们今后可以进一步借重的重要基础。未来,我们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制定政府文化交流的中长期战略规划,落实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年度执行计划,视情况在相关计划中纳入共建“丝绸之路”的内容,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同时,要注意发挥上合组织、东盟“10 1”、中阿合作论坛等现有机制的作用,丰富现有机制框架下的人文合作内容。
发挥现有丝路品牌工作成果优势,精心打造新的文化交流品牌。长期以来,我们在境内外举办了多个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化交流合作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要依托现有成果和品牌,统筹现有项目资源,打造新的文化交流品牌,深化“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活动,与沿线国家联合举办“丝绸之路艺术节”,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论坛、展览、演出活动。要继续挖掘古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围绕“文化新丝路”的主题,联合译介、出版相关书籍,拍摄、播放有关影视片。注重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手段,通过音乐、演出、动漫、网游等文化产品,传承古丝绸之路精神,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要注意发挥我驻外使领馆文化处(组)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中国文化中心的全局布局,抓紧就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设新的文化中心进行合理安排,加大文物修复、文博设施建设、艺术人才培训等对外文化软援助的力度。
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建设“一带一路”的合力。要积极发挥中西部省区的独特作用。由于特殊的地缘地位,我国广大中西部省区在建设“一带一路”进程中有着特殊的历史、人文优势,我们要在国家总体外交政策的指引下,支持中西部省区制定有关规划,加大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塔吉克语、乌兹别克语等多个语种的广播、影视、游戏节目的投入制作,向沿线国家传播和推介中国文化。中西部各省区也应当以积极有为的姿态,发挥文化桥头堡作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要积极发挥市场主体性作用,调动各类文化企业的积极性,分国家、分地区制定对外文化交流贸易政策,推动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产业合作。要充分挖掘“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遗产,引导和动员民间力量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支持沿线有关国家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智库的作用,群策群力,通过定期召开研讨会、分专题开展调研等形式,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历史赋予重托,奋斗创造未来。我们要深入发挥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扎实做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作者: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蔡武)
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