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担当赓续千秋文脉伟大使命
发布时间:2023-01-05 作者:彭菊花 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担当赓续千秋文脉伟大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建设文化强国作出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高度,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大任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部署安排,为加快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厚植文化之根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大命题,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了深入阐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厘清“结合”的理论逻辑。从文化传播融合的一般规律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指明了获得自由和解放的方向和路径,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它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首先解决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问题,而只有同中国历史文化融合才能发挥作用、打动人心。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迄今为止最科学的先进文化,与人类历史上唯一历经数千年而不曾中断的中华文化在精神气质、思想底蕴上高度契合,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深度融通,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文化相结合的前提和基础。
洞察“结合”的历史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伟大的中华文明就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改革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而决不做历史虚无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
把握“结合”的实践逻辑。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主体是中国人民,而中国人民的血液里流淌着中华文明,因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包含了同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价值取向等融通结合的过程。实践的结果必然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成果,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一不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将推进到崭新的境界。
二、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通文化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时,又强调要“传承中华文明”。立足5000多年中华文明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广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理论智慧。
揭示中国道路的文化渊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人的大同理想、天下一统、家国情怀等思想观念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和生命追求之中,深深影响着今天的道路选择和道路特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孕育了向上向善的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投身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不屈不挠、接续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闯出来的、干出来的,伟大的中华文化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挖掘中国治理的文化根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治理理念方面,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思想,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等,影响深远。在治理制度方面,如郡县制度、土地制度、税赋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等,仍有一定借鉴意义。在运行方式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这从深层历史文化角度讲清楚了我们为什么要走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不能照搬照套西方模式。
激活中国精神的文化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支撑,而中华文化就是这种精神力量的源头。5000多年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血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理念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深深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在总结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经验时,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传承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的重要作用,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熔铸文化之魂
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他把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到“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正是立足这样的高度,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最长远和根本的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要把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性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贯立场。早在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重申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掌握文化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争取国际话语权,离不开文化。从历史上看,“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今天同样如此,“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如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了全面部署,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身体力行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利用出访等各种机会传播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得有目共睹的成效。
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曲阜孔府、广东的粤剧和潮州的传统技艺、甘肃敦煌莫高窟和嘉峪关、南宁的壮族三月三、西安的古城墙保护、山西云冈石窟、福建武夷山朱熹园等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着力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提出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等系列重大举措,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我们将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努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